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
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
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
那么在“碳中和”背景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未来
将迎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才能产出更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和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今日,一场集聚知名院士、
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及行业精英,
以“‘碳中和’背景下的
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题的
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学术盛宴”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年会
暨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
在杭州隆重拉开帷幕。
会上,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凝练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
专家学者们围绕“碳中和”情境下的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相关话题
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
本次大会还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
二级分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表决。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温室气体猛增,对人类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2021年10月22日-23日,以“‘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题,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和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国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处长霍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高自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丽华、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谭跃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祥培与华中生、天津大学教授何桢,以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周伟华、教授吴晓波等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10月22日上午8时45分,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谭跃进主持下,大会在杭州太虚湖假日酒店金色大厅正式拉开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首先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致辞。围绕“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式”,他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由原来的9个学部改为4个学部,学部改革传递出大科学工程的信号,即颗粒度太细不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管理科学应注重学科交叉。同时,他强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的本质区别,并介绍了研究范式的四大发展阶段——科学实验、模型推演、计算机仿真、数据驱动建模。此外,结合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式的改革背景,他对管理科学研究提出倡议: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一味追求模型复杂度;既要求是,又要求实,基础研究也应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学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代表会议承办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向与会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生态挑战,我国积极开展以“碳中和”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项涉及产业转型、技术革新、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此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可发挥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交互、多方法融合的优势,构建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理论体系,以数字化方法支撑生态环境发展。他期待大家共同推进综合趋势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培育碳中和趋势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共同传达碳中和趋势下的新形态生态文明,争做全球碳中和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高自友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对与会的领导与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表达了对承办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诚挚谢意。致辞中,他介绍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的历史与建立初衷——旨在推动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发展,为专家学者和政企人士提供一个定位高端和立足前沿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他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承诺的双碳目标,主动应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面临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本次年会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意义深远。他衷心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丽华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对与会嘉宾的到来与承办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她在致辞中回溯了基金会的历史与宗旨——奖励为中国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密切联系实际,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促进中国管理人才的成长,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她还重申了李岚清同志在15年前的讲话,指出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但管理的成功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民族文化中。她表示,本次大会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同仁们主动应对学科新挑战、新机遇的责任与担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丽华教授
随后,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关峻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进行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二级分会管理条例修订表决。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在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据卢院士介绍,他们建立了高铁系统建设的三维模型——“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建立了各维度与实际工作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归纳出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的五个子系统——质量文化、质量体系、质量技术、质量方法、质量红线。卢院士重点介绍了五个子系统构成的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质量文化为核心引领、质量体系为重要保障、质量技术为基础支撑、质量方法为建设基础、质量红线为托底保障。
此外,他还介绍了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系统最优的运行机制,涉及系统的协调一致、多目标协同、能力匹配以及与外部环境协调等方面。最后,他表示,实施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将有力提升高铁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为建成系统工程最优、整体质量最好的高铁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高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智慧油气田发展战略路径与措施”的报告。他强调,“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是最重要的一个领域,面对清洁化、低碳化、分散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全球能源转型,智慧油气田建设要以开发和需求为导向,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条件下实现油气行业低碳战略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技术和保障。报告中,刘院士结合油田开发及碳排放面临的形势,分析了我国智慧油气田建设面临的挑战,即主力油气田开发潜力遭遇瓶颈,降本提效难度大;非常规油气田储层条件差,效益建产难度大;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智能油气田建设模式仍需完善,新能源转型核心技术不足。
据此,他提出了智慧油气田建设的路径和双碳目标下智慧油气田建设的措施。他认为最终的实现路径是工程技术的创新与转型,比如在节能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和工艺的优化,尤其是二氧化碳采油技术的利用。他还结合建设智慧油气田中的数字化建设现状与不足,指出数字化建设要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深化智慧油气田的顶层设计。此外,他提出要以机制赋能为途径,盘活油田的核心资产;要用新发展理念超前谋划,要集中力量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油气田工程技术智能化。“资源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作了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前沿趋势与研究创新”的报告。她指出,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化信息、互联网平台、新兴经济模式和业态、数字化技术四大核心内容,具有数据支撑、融合创新、开放共享三大特征,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高效手段。在现有数字经济相关研究缺乏对资源环境管理理论的具体分析的背景下,陈院士团队结合数字经济与资源环境管理,构建了数字经济下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分析框架,以“四维精控” 的资源与环境协同管理为核心手段,以“六方智协”资源与环境协同的数字管理为实现途径,归纳出数字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架构及分析方法体系,并分享了数字经济对循环经济、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厂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创新管理理论等理论的影响及典型案例。
最后,陈院士分享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其团队在资源环境综合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发展提出了展望——应加快构建智慧、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作题为“智能工业的数据分析和优化”(Data Analytics and Optimization for Smart Industry)的报告。他认为智能工业主要以信息-物理系统融合为载体,强调数字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智能工业可分为数字化和精益化两个方面;未来的工业趋势是连接,学生的培养要面向未来的工业。以钢铁制造为例,他指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在后疫情时代下,我们要更加强调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而不仅仅是关注单个企业。要关注下游,与下游连接,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产品模式。
唐院士还介绍了面向单个企业的决策优化方法,包括几种代表性的求解大规模整数优化问题的方法及其团队的贡献,在连续优化方面则重点介绍了凸优化的方法,回答了机器学习的核心理论问题。在企业间的联系中,唐院士强调企业间联系的差异将大大影响企业发挥的社会效能,所以用于群体决策的博弈理论将发挥重要作用。他还介绍了微分博弈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博弈论和人工智能的相互作用,以及机械行业的质量分析,强调了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减少对人的依赖。利用工程/领域知识、数据科学和优化/控制的“三位一体”实现工业质量的分析与优化。最后,唐院士阐述了拓扑优化在机械工业的应用,分享了其扎根工业、献身学术的科研理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处长霍红作了题为“管理科学部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的报告。她强调了国家和基金委对科研诚信的高度重视,详细介绍了管理科学部在项目申请、在研、结题过程中的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霍红处长指出,评议专家应客观公正书写评议意见,做到有理有据;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做到诚信;把认真、负责作为一种习惯;做好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同时,她建议评议专家学会在各类事务上要提升多维认知。而对于申请人,霍红处长建议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研究思路与方案,注意相似度检查,认清工作的真正价值,追求高价值的研究。
在学者们的精彩分享后,10月22日下午,能源环境管理分论坛、服务科学与工程分论坛、交通运输管理分论坛、工业工程与管理分论坛、大数据与商务分析分论坛、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分论坛、信息系统与数字化创新分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分论坛、复杂系统管理分论坛、工程管理分论坛、金融计量和风险管理分论坛、智能决策分论坛、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分论坛、管理系统工程分论坛、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暨《系统管理学报》与《管理工程学报》分论坛、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分论坛、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分论坛等多场分论坛在各大会议室火热展开。来自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的专家与青年学者们围绕各大主题,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了分享与交流。
明日精彩继续...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1997年我国学位授权点调整之后设立的一级学科。2007年初,由该学科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王众托、汪应洛、刘源张发起,近百所院校的学者签名,建议在原“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基础上,成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年会与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自举办以来,汇聚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精英人士,是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场学术盛宴,也是把握学术前沿、促进各方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优质平台。
10月23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将呈现来自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前沿分享,敬请持续期待!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数据分析和管理国际研究中心